鱼、贝类
原料品种复杂,种类不同,可食部分的组织成分也不同。同一种鱼类,由于鱼体大小、年龄、成熟期、渔期、渔场等不同,其组成亦不同。鱼类在其美味时期,不仅脂肪含量增多,而且肉质亦变好,鲜味成分增加。一般鱼体脂肪含量在刚刚产卵后为最低,此后逐渐增加,至下次产卵前2~3月最高。多数鱼种的味道最鲜美时期和脂fj)了蓄量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。若将其蛋白质性质与肉类相比较,则可以发现鱼类肌肉肌原纤维蛋白比较丰富。但缺乏基质蛋白,这是鱼类肌肉比畜禽类肌肉软弱的原因之一。另外,鱼和其他动物不同点是鱼还有血合肉组织,血合肉的成分和普通肉很不相同,一般是水分和含氮量少,而脂肪、肌肉色素、结缔组织较多。
鱼、贝类脂肪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,这是鱼、贝类易于变质的原因之一,故需要海鲜冷库进行储存。鱼、贝类变质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是与其本身性质有关,鱼死后,肌肉中酶作用迅速,自溶很快发生,使肉软化,自溶同时引起微生物作用,使其组织迅速恶变即腐败变质。鱼、贝类含有一些与肉类不同的特殊成分,如海水鱼的腥臭味,主要为氧化三甲胺(TMAO)被还原成三甲胺(TMA)后所呈现的。淡水鱼则不含氧化三甲胺而含Per矧ne。鱼、贝类:呈现很强的风味,这是其众多呈味物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甘氨酸和苯丙氨酸具有很强的甜味和鲜昧,鲍鱼、海胆、虾、蟹、贝类的甜味就是与其相关。墨鱼、章鱼具有甜昧是和脯氨酸含量多相关。肌苷酸(IMP)、鸟苷酸(GMP)等和谷氨酸的协同增效作用使鱼类的鲜味大大增强。TMAO也有甜味,干鱿鱼和蛤仔的甜味主要是由于含有这种物质。琥珀酸是贝类鲜味的主要呈味成分,而糖原则是使鱼、贝类浸出液保持“浓厚”的味道
- 相关文章:
肉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 (2013-8-18 12:29:7)
各种因素对酶的影响 (2013-8-12 10:13:53)
维生素 (2013-8-10 9:42:6)
食品中的双糖类 (2013-8-9 9:35:5)
食品中的糖类 (2013-8-8 9:15:39)
食品中的蛋白质分类 (2013-8-8 9:9:26)
食品中的蛋白质 (2013-8-7 9:1:50)
食品的液汁损失 (2013-7-5 9:38:4)
食品的脂类变化及淀粉老化 (2013-6-26 8:15:57)
食品的水分蒸发 (2013-6-24 9:7:43)
食品冷藏时的变化 (2013-6-23 10:51:37)
冷冻面团里其他含量 (2013-4-26 13:28:56)
- 留言列表: